國盆景流派眾多,有傳統的五大派別:揚派、嶺南派、川派、蘇派、海派,若這五大派再加上湖北,福建和浙江,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派。五大流派盆景各有特點:揚派特點是片式,比較薄,層次分明;嶺南派特點是自然,層次清楚,自然生長,自然修剪;川派特點是三彎九拐;蘇派特點是技條多,層次不分明;海派特點是飽滿。
(一)揚派盆景
揚派盆景藝術形成于明代,成熟于清代,享譽于當代。它得益于揚州文化,又將自身融入揚州文化之中,成為一門獨特的高雅藝術。據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趙慶泉介紹,揚派盆景融“詩、書、畫、技”為一體,堪稱中國盆景藝術代表作。“層次分明、嚴整平穩”的風格和“一寸三彎”的剪扎技藝是揚派盆景最顯著的特征。目前,揚派盆景已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“非遺”公示名單。
揚派盆景的藝術特點是“嚴整而富有變化,清秀而不失壯觀”。揚派盆景采用棕絲“精扎細剪”的造 型方法,如同國畫中的“工筆細描”。揚派盆景還特別講究“功 力深厚和自幼培養,這就是“樁必古老,以久為貴;片必平整,以功為貴”。由于受揚州經濟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影響,揚州盆景和揚州園林一樣,既有北方雄建的特點,又有南方秀美之特征。

(二) 嶺南盆景
嶺南盆景產生于明清,而形成獨特風格則是建國后。栽種盆景的范圍以廣州為中心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廣西中南部地區。廣州盆景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嶺南人特別是廣州人酷愛盆景,栽種盆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,許多家庭天臺、陽臺、客廳、書房都栽種和擺設盆景,以此美化環境,調劑生活,既可舒眼目,怡心神,又可陶冶性情,帶來無窮樂趣。
嶺南盆景的制作、陳設和欣賞,有“一景二盆三幾架”之說,即除景外,盆具和幾架的選用也很重要。嶺南盆景多用石灣彩陶盆,有圓盤、方盆、多角盆、橢圓盆、長方盆、高身盆等,講究吸水透氣、色澤調和、大小適中、古樸優雅。幾架有落地式和案架式,多用紅木等較名貴的木材制作,使之協調和諧,相映成趣。

(三)川派盆景
四川古稱巴蜀。唐朝貞觀元年(公元627年)設置劍南道,所以過去也把川派盆景稱為“劍南盆景”。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,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,前一個“簡”是簡單,后一個“簡”是簡練。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,根據“樹姿近畫”的造型原理,先有自然類,后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,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,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,最后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、5型,這為川派。其傳統美學中的基本原則:對稱美、平衡美、韻律美,統一中求變化,變化中有統一,活潑而有序,莊重而靈動。
總的說來,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:樹樁以古樸嚴謹,虬曲多姿為特色;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,高、懸、陡。深,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。 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、六月雪、羅漢松、銀杏、紫薇、貼梗海棠、梅花、火棘、茶花、社鵑等;山水盆景以砂片石、鐘乳石、云母石、砂積石、龜紋石,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制作石材。

(四)蘇派盆景
蘇州曾有園林(和庭園)220多處,歷經戰火,至今尚保存60多處,開放的也有二、三十處。唐末吳越廣陵王錢元燎的池館“滄浪亭”,到北來為詩人蘇舜卿購得,后又成為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,故稱韓園,溪水瀠回,清幽古樸。如此等等。
蘇派盆景風格的特點,第一是古雅。將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樹齡的枯干老枝,縮龍成寸,移植在咫尺的盆中,顯得古樸蒼勁。有人稱譽它為"盆景之王"。
蘇派盆景的第二個特點,是制作精細,靈巧人微,宛如江南絲竹樂那樣,予人以典雅、綺麗、朋快、流暢的感受。
蘇派盆景第三個特點,是深受蘇州古典園林的影響。有人稱蘇州盆景是濃縮了的蘇州園林。
蘇派盆景第四個特點是運用中國繪畫的畫理,講究意境。例如按照文征明詩意創作的水石盆景"倚空石壁",追求潘夭壽畫意的千層石水石盆景"云起",
以及榆桑合栽的"牧歸桑榆晚"等。

(五)海派盆景
海派盆景雖然是在建國后發展和形成的,但它也有歷 史傳統。早在明代,上海就有叫朱三松的人擇花樹剪扎,雖 高不盈尺,而奇秀蒼古,具虬龍百尺之勢。上海有一些盆景專家和盆景愛好者早在三十年代 就悉心研究山水盆景藝術。近年來,海派盆景在運思構圖 上有新的突破,著重于意境的描繪。如表現遠山,石上不植 樹木,僅種 半枝蓮等小草,和鋪以綠苔,講究青田石刻的亭 榭、舟 橋 等小件點綴,盆中山石坡緩岸曲,水面遼闊,顯得天 宇高遠,煙波浩渺,呈現"春風又綠江南岸"的意境。
上海盆景在蘇派的基礎上,博采眾家之長,逐步形成了明快、流暢、新奇的獨特風格。其造型方法,吸取了蘇派傳統的扎片法, 注重層次分明,但不采用棕絲攀扎,而用金屬絲纏攀,優點 是可以得心應手,隨心所欲,修剪則吸取了嶺南派蓄枝截干長處,力求蒼勁自然。上海盆景自成一派,已取得一致公。此外,上海制作的山水盆景,講究工藝精巧,注重布局, 疏密有致,"山"上植樹重姿態,點綴人物小件重比例,以形 神兼備,聞名于海內外。
其一,師法自然,蒼古入畫。盆景源于自然,但又不是自然景物的位移和翻版,而是按自然之理和形象取義的構思,通過精心設計和加工制作,把秀山、麗水、丘壑、林木、奇花,異草等盆景素材,由自然狀態升華為藝術形態。
其二,布局合理,富于變化。
其三,命名切題,立意深刻、盆景的重意命名,和描繪大自然象詩文、繪畫一樣,集中反映了作者對“大自然美”的理解和感受。
